找到相关内容2262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空法师开示:把情执放下

    讲感情用事。能够把情执放下了,这个人就是圣,圣就是个觉悟的人。所以作圣,就是做个觉悟的人。如果不把“情执”转变成智慧,你就做不了圣;话说,你永远不会觉悟。   5 情执要不断,诸位想想看,很难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情爱|情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9452377056.html
  • 问:做梦好不好,是否有善恶之分?

    境产生爱恋与恐怖,毕竟,梦是虚幻意识所变现故。 做梦当然不好,梦是没有实际睡著,由微细意识浮动所变之境,难怪睡了老半天,还是没睡好,一直还想睡下去,熟睡是无梦,有梦不能熟睡,话说:有梦无睡,睡时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55677706.html
  • 不同的境界

    砖头下去,用水泥一抹,特别平,心里头很舒服,原来这样砌才好,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。所以,境界包含一切境界,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,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,有两分的成就,就有两分的不同。话说,人修到了某一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10179749.html
  • 仁俊长老:作吉祥事离恐怖

    祥和。真正的祥和是什么呢?就是“坚”,经上说:空大悲大。话说,真正能懂得空义的人,他的心量和虚空一个样,他的悲心也概括充满了虚空,这样的人,他的精神和气势非常坚强。   我们学智慧,智慧的相对...

    仁俊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325587959.html
  • 《坛经》一则原文简析

    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无为”,无为、无识、无成见,如此方能与大道相通,与真理相契。后天所学是水里的尘埃,外界对象如果投影到一盆动荡着尘埃的水中,显示出的影像肯定是不准确不真实的。话说,我们平时对...

    刘释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54790511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如何才能对自己以及外境保持警觉?

    ,你能够清楚地见到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以及它们的因。话说,你能够清楚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、受、心、法。因此,如果想要对自己以及外境保持警觉,你应当努力培育强而深的定力,进而修行观禅。如果你能证悟阿罗汉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外境保持警觉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9/08431590767.html
  • 为什么要修学净土,怎样认识净土?

    思维方法不同。所谓“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”。无论选择哪个法门都无区别,都是佛法,都可通菩提大路。 若话说,能普被三根,统摄一切众生的法门是什么? 要想深刻认清这个问题,还得慢慢说。释迦牟尼佛说法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03594643.html
  • 问:动物也有阿赖耶识吗?

    问:他说动物有没有阿赖耶识,是否也需要至少二十四小时,或更长时间才离开已死的身体? 答:凡是动物都有阿赖耶识,话说,都有灵魂。几乎所有宗教里面都说,人死了之后也可能投胎变成动物,动物死了之后也可能回到人间,所以叫六道轮回。动物离开身体可能不像人那么样的久,但是也很难说。为什么?牠如果说爱惜牠的身体,留恋牠的身体,不愿意离开,这个时间就长。如果知道身为苦本,牠离开身体就快。所以这些动物也要...

    佚名

    修学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20520196030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?

    处境中,身心遭痛苦时,他必须“自助”。佛陀说:“诸佛只指出道路,用功则需要靠自己。”话说,佛陀教导“自助”。我们应谨记在心! ...rdquo;,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,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,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,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。话说,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,虽然珍宝很有价值,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,是同样沉重...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8364511188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佛教所说的‘业’是怎么回事?

    就是能完全停止黑、白二业的工具(佛陀使用黑业、白业、非黑非白业等名词)。这第三种业是佛教的业,是符合佛教原则的业。就如前面所说,止息贪、瞋、痴就能止息业,如此第三种业就是使贪、瞋、痴止息的业。话说,...说明,佛教里也有,它告诉我们做善事是好的,做恶事是不好的,它们都教导着这同一件事。但佛陀说只造善业,并无法完全、绝对地灭除精神的痛苦,因为人一直会被善业所迷且执着善业,话说,善业仍然会使人们不断地...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010711207.html